2008年1月31日

陰性顯影


the last time I and You 這個網誌的名字是從the l word 上看來的, 因為這個作品是在觀看一個女人, 而我的網誌也想以女人觀看女人為主, 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 不過其實我對攝影藝術及藝術家的涉獵並不深……, 哦, 抱歉, 不是不深, 是沒有, 不過, 我還是買了這本書”陰性顯影”, 光是這個書名就值得我這個受女人吸引的女性主義者注意了, 更別說扮裝啊, 自拍啊, 還有一位女同性戀攝影藝術家了…..

這本書有一些地方我並不是很懂, 包括藝術史, 思潮, 藝術評論這一類的, 但是我一直覺得可以通過/學習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角度來觀看/詮釋/理解一件事情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因此讀來也饒富趣味的, 雖然我只看完第一位攝影家, 不過我反正會買這本書也是因為這位女同志藝術家嘛……

一位攝影老師曾說攝影有著其他藝術創作不同的特性, 就在於作品創作的當下, 事件正在發生及改變,可是看了一些攝影作品, 當代的, 過去的, 我卻覺得攝影因為可以毫無保留地紀綠, 所以可以很真, 也可以很假, 於是人們開始在鏡頭前追求真實的極致, 但是”真”這件事從來就不是人們所想像地那麼容易被人們接受, 或被人們喜歡的, 於是最真的照片往往不易入目, 而人們喜歡的照片卻往往是假的, 或許這是攝影這種創作模式中最有趣也最荒謬的一件事吧

那位攝影老師讓我們看了一位美國女攝影師的作品, 藝術家的名字我忘了, 只知道她花了三年時間和一群第三世界國家的妓女們生活, 拍出了一系列的作品, 這些妓女從開始接客到染性病死亡, 就生活在一間三坪大的房間內, 包括吃飯, 睡覺, 接客等等的, 這位女攝影家最後在自家浴室裡自殺身亡…….

聽了這個故事, 我就放棄了作攝影家的夢, 因為我實在沒本事面對這樣的事, 攝影是很花錢的, 能夠長時間持續地創作自我風格的作品, 那表示創作者出長不低, 因為有良好的出身, 所以可以很有毅力地完成這樣的作品, 可是一個出身不差, 且有良好教養及人文素養的人怎麼去面對這個世界其實是有人像動物一樣的存在的這樣的事實, 更別說藝術家都敏感, 過了就成佛, 像某位印度王子, 過不了就再見了, 不是嗎?

我是不知道那位女攝影家是為了什麼原因自殺, 但我卻知道光是那樣的事實我都無法面對, 妄論創作, 拍照, 與之生活…….

陰性顯影裡的三位女性攝影家從上世紀初到80年代, 我不知道和the last time I and You 的創作者的年代是否有重疊(不要跟我說就是其中之一, 那就糗大了….), the last time I and You 是一種真, 扮裝卻是一種假, 正是攝影藝術的兩種極致, 然而假裡有真, 那真裡是否有假呢?

2008年1月10日

誰吻了潔西卡 Kissing Jessica Stein

原來現在流行一吻定江山,《同窗的愛》中兩位瑞典女孩因為一個開玩笑的吻,開始了青少年的同志認同之旅。現在,也因為一個睹氣的吻而改變了兩個美國紐約女人的生活。原來同女的啟動裝制在那柔潤的雙唇。人本來就有很多的可能性,沒有試,沒人會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即使事後還是會回到原來的地方,但人生也並非白費,反而會因此而豐富。片中的兩位女子,一位保守而神經質(潔西卡),在追求愛情的路上屢遭挫折,因為報上的一首詩句,而放膽去和一位女人見面。這位女人(海倫)之所以會在報上徵求女性愛人,也不過是厭煩了在男人之間周旋。兩位異女在見面之後,因為彼此個性迥然不同,而有了一些爭辯,爭辯之中海倫吻了潔西卡,要試試看一切是否就如潔西卡所說的,所有事情的結果都可以預知道的。於是這個吻,改變了潔西卡,其結果也非海倫可想見的。

這是一部小品,老實說在導演及演員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出色的地方,但它在一些意識型態上卻多少有些新意。

性傾向是絕對的嗎?對此,很多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提出了許許多多的看法和研究。然而,是否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或者都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認同自己的多樣性,同時忠於自己。在金馬影展的影片介紹中談到這部電影政治不正確…。

不,不,不,我覺得這電影政治性正確的不得了。同時在影展上有一部影片─甜心寶貝,因為被禁而在影展上成為話題。這部片的導演表示異性戀男子常常會窺視女同志,物化女同志,因此拍了甜心寶貝來諷刺異男們的心態。

巧的是,同樣的問題在“誰吻了潔西卡”中卻以四兩播千金的方式,輕描淡寫地劃過。那是當兩位女主角在餐廳裡聊天,兩名男子過去與其搭訕,話題便圍繞在兩個女子間的親密是如何地性感等,語外之意可想而知。此時,導演並沒有讓女主角賞那男人一耳光(雖然我也不反對),海倫反而順著這個話題,暗自挑逗那矜持的潔西卡,然而,男子連話都還沒說完,潔西卡與海倫便已經受不了而回家玩親親了,留下兩個一臉錯愕的男子….。導演用幽默的方式來處理這一個令每一位女同志氣憤的事,可是卻更顯得高明和氣定神閒。

沒錯,有很多異性戀男性對於女同志有很多性的暇想。然而,不管女權運動如何地成功,異男的慾望對像都會是女性,便何況是兩名女性。但是,不論異男對於女同志的態度為何、想法為何,女同志的情慾世界裡一向都不包含男性。是的,兩個女人相互調情是很性感,但是,不。關。男。人。的。事。

就好比,這部片的導演必然是位男性。男性導演對於劇情結構及故事題材上很有想法及創意,但碰到女同志之間的情慾戲時,卻往往不夠細膩和動人。相較幾部男女導演所導的女同志電影:女導演─高檔貨、夜幕低垂;男導演─同窗之戀、誰吻了潔西卡 時,就可發現男人可以拍女同志的故事,卻無法進入女人之間的那份親蜜與細膩。因為那是女同志自己的事,只有身為一個女人,一個女同志,才會知道,才能領會,才能參與。


2003/04/25

遊園驚夢

劇中人物的情感就像片頭的提字一樣,“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不管是同性戀、異性戀或雙性戀,不管是二管家和翠花、翠花和蘭、蘭和刑志剛,甚至是阿榮和二管家都是一樣的。你不知道它為什麼而發生,它就是發生了。就像 蘭跟刑志剛說的:我還是愛翠花,只是不同。如何不同,我想蘭也不知從何說起。如果真的不同,她又為何怕翠花知道?我想一切的一切恐怕都難以用言語表達清楚吧。

就像雖然蘭在事後心情並不舒服,但她還是幫翠花將那演林沖夜奔的小生招入閨房。雖然翠花顯然為了刑志剛的出現而失落,但最終也接受了。真不知這是因為兩人的情感已超脫情慾之外,而又能理解女人生理上的需求;還是因為彼此的情感因性別的關係而找不到情慾的出口以至容許自己及對方在情慾(情感)上的小小背叛?

說實在的,真的不喜歡王祖賢和宮澤理惠,也有點受不了劇中宮澤理惠的配音。但就是想待在戲院裡一看再看(反正我去看的時候台中的戲院裡只有我一個人,唉~有點孤單),楊凡真得把它拍的很美,美得讓人動容,讓人深陷劇中的芬圍而不能自拔。

2001/12/08

2008年1月9日

Imagine me & you


為了看到這部片子, 我看了三部男同志A片, 還有一部西班牙發音, 一部德文發音, 最後─二個月吧─終於讓我看到了原音的片子了, 真是謝天謝地啊……

這部片我看了幾次呢?我也忘了, 只記得就從頭看到尾又從尾轉到頭, 女同志的愛情片也看了不只一部, 很多也都看了很多次, 但我想應該沒有這部這樣吧, 為什麼呢?

這其實也不算什麼大片,就電影藝術來說也不過就是一般的愛情電影, 不過也許就像愛情倫理大悲劇永遠都會在異性戀社會裡受到歡迎一樣, 這樣的同志電影也讓我一再地重看吧

畢竟生活在台灣的我不太可能會遇到一個在馬戲團工作的女孩, 也不可能是個失去企圖心的天才藝術家, 更不可能一看對眼就這麼確定對方, 或者就上床了, 而我們也離動亂的時代很遠, 也不再年輕青澀, 我們總是一個平凡的人, 在一個或大或小的城市裡生活, 遇到的除了家人朋友外, 就是客戶或一起工作的人嘛, 也總是無法確定在心中滋生的情素, 當然, 這片子還是有很多太過於美好的地方, 我想大部份的拉子有了像Luce這樣的遭遇時, 通常還是傷心的多吧

更讓人贊賞或說是太過於理想化的地方還在於:這部片子裡沒有異性戀霸權, 沒有男性霸權, 雖然有渴望男人的女人, 卻也有享受自己生活的女人, 裡面的男人即使是花花公子都是個會尊重別人的可愛的男人……

當然, 女人會愛上女人本來就不會是因為恨男人, 就好像很多異性戀所愛上的人都不見得是遇到過的最好的人一樣, 愛情本來就沒有理由, 不過這項真理對我來說好像不是一件好事, 我總是要求自己要作個好人, 但那從來不會帶給我愛情, 抱歉, 那是題外話了……

總覺得Rachel很眼熟, 原來她演過女狼俱樂部, 大概是那個紐澤西女孩吧, 很喜歡Luce這個角色, 她不是很漂亮, 但卻很有個性和魅力, 最起碼在戲裡是這樣的, 尤其是她在片子裡對於感情的表現, 她明明受到Rachel吸引, 但為了不破壞人家的生活, 她並沒有什麼要勇敢追求所愛的行動, 也沒什麼怨天尤人的表現, 只是平靜地接受既有的事情發生, 聽來好像很不負責任, 很消極, 但可以看出來她只是不想傷害一對幸福的夫妻, 不想破壞一個連她自己都覺得是很理想的一對, 更不願Rachel活在內疚中, 這不反而是一種更深的, 更高層次的愛嗎? 我想這部片子裡的每個角色, 都有很棒的人文教養, 總是在本身的情感欲望之下, 有著極大的自制力, 克制自己的佔有欲, 以避免傷害到別人, 所以這部片子裡的人都很可愛, 還有她的英國腔, 我愛英國腔, 雖然那讓我的英文更爛, 因為更聽不懂, 配樂也很棒, 這是真得棒, 雖然也是配著劇情, 但音樂的好壞是可以獨立出來的, 但亞馬遜裡卻沒有原聲帶, 真是怪了……

2008年1月8日

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是潘朵拉的寶盒嗎?盒子裡裝的又是什麼?

黛安娜因為卡米拉的背叛而買兇殺人,是愛?是恨?

黛安娜在買兇後舉搶自盡,是愧疚?是悔恨?

卡米拉逃過殺手的追殺後,進入一座豪宅,碰到了與黛安娜相同長相的貝蒂,是夢?是幻?

卡米拉失去記憶後,最早想到的一個名字是黛安娜‧XXX,即使想不起自己與黛安娜的關係,在看到黛安娜的屍體後,仍然不自覺得情緒失控,是神的安排,讓在名利中迷失自我的卡米拉找回自己的真愛,讓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找回最真實的自我,名字、身份、金錢、地位,一切的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是黛安娜和卡米拉在找到最真的本質後,完成了她們在人世間的旅程,回到寶盒?
還是導演在告訴世人什麼是人生中最珍貴的寶物?

2003/04/25



想到要把過去寫的東西重新PO到部落格時,第一個浮現腦海的便是穆荷蘭大道。沒想到就在今天為了一個延長線而徧執狂發作的同時,無意間找到了它的DVD,就如同那時在金馬影展,穆片是最後補上來的名單,意料之外的買到了票,看到了這樣一部有趣的電影一樣,不經意的偶然,造就了生命中的驚喜。DVD還沒看,我也不想修改那時寫的東西,反正這是一部沒有答案的電影,十個人看有十個想法,看十次可能也有十種觀感,如果重看一次就修改一次,也太累人了,所以,就這樣吧!

2008/01/08

2008年1月6日

琴謎變奏曲 La Tourneuse de Pages


這部片太有趣了,劇情大綱是一個愛彈鋼琴的小女孩因故不再學琴,長大後伺機報復導致她失去進入音樂學校機會的鋼琴家。

有趣之一,女孩的仇恨該是很深,但表現卻平平淡淡,甚至不形於色,
有趣之二,女孩的復仇總是不形於跡,有些觀眾可以理解,有些卻令觀眾不知道到底是一種巧合,還是精密的算計

女孩不形於色的城府,所表現出來的沉靜,恰好填補了鋼琴家因車禍所導致的恐慌感,鎮定了鋼琴家的心情,也使得鋼琴家對女孩的依賴日益加深。

翻譜員或許很重要,然而,到最後,女孩之於鋼琴家的,卻不是形於外的翻樂譜,而是內在的情感依賴。

有趣之三,女孩所有似有若無的舉動都挑動著鋼琴家的心思,只因第一場演奏之後的輕吻。到底女孩從哪裡得到這個靈感,知道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報復,這可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的啊?

要說女孩對鋼琴家也漸漸有了仰慕之心?沒有明確交待清楚,而這也挑動著戲外觀眾的心,讓觀者有著無限想像的空間。

真要說這是一部女同志電影,我想導演不會這樣定位,我也不這麼覺得。
可是也就是因為這種瞹眛,這部復仇電影沒有了暴力,卻有了某種挑情的意境。
這,怎能不說有趣呢?